烟台公交啥时城乡一体? 市民建议公交车取代小公共
公共交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,自“为民服务实事征集”活动开展以来,不少市民提出城市公交方面
城郊居民面临“出行难”
“城市化日益加快,郊区居民的出行需求也日益增强,但是公交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,郊区很多地方乘坐公交很不方便。”李先生告诉记者。
由于工作关系,家住市区的李先生要经常前往牟平。“2008年61路、62路公交车开通之后,前往牟平大大方便了。但牟平区的很多地方公交车仍没有覆盖,并且现有的公交车运力也无法满足需求。”李先生告诉记者。
“牟平和福山很多区域的公交没有被纳入城市公交体系,车型依然以小公交车或者短途客车为主,运营商也相对独立,缺乏监管,很多小公交无法保证准点发车,特别是在雨雪等恶劣天气下,等车时间甚至要长达一两个小时。”李先生向记者介绍。很多公交盲区的居民只能乘坐烟台出入桃村、海阳等地的短途客车,“不方便不说,而且经常不准点,价格也比城市公交要高。”
城市化过程中,大量福山、牟平农村的村民到城市打工,还有很多村民要到城市出售各种农产品,城郊很多地方不通公交,势必影响郊区经济的发展,而且导致远郊居民归属感缺失。
让郊区公交接轨市区
除了李先生,96110热线还多次接到市民的电话,反映郊区等车难问题。烟台福山区善疃村村民反映,不少市民要进市区卖水果,可有时候从早晨等到近中午才能坐上车。
李先生建议学习青岛市的经验,实行郊区中巴退市,取消小公交运营权,为发展大公交提供广阔空间。“公交车不但票价便宜而且方便出行,准点率也比较高。老人和其他特殊人群还可以享受到优惠。”
“希望把公交车取代农村交运小公共车的步子迈得大些、快些,尽快让农民乘坐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安全、定时、方便的公交车,让家住远郊的农民朋友享受城市化的待遇。”
政策配套解决场站建设难题
从运管部门了解到,近年来烟台一直持续推进城市公交的整合战略,“大公交”框架已经基本构建起来,具体的线路和场站配套建设也正在逐步进行。
“公交盲区”之所以存在,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公交场站的制约。场站建设需要取得建设用地的使用权,公交公司在获取土地使用权方面受到资金、产权等多方面制约。还有一些郊区小公共车运营合同尚未到期,在其运营区域通公交势必影响这部分群体的利益。
“把建立公交场站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的大盘子,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、同步建设、同步发展。”对此,李先生建议政府可通过划拨土地、减免相关费用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支持公交企业的场站建设。
“在这几年里,政府为了解决市民出行也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源,我们市民也确实感觉到了改善和进步。”李先生告诉记者。“希望政府能够加快‘大公交’的整合力度,突破制约郊区公交发展的各种限制,真正使公交成为社会公益事业。”
烟台公交啥时城乡一体? 市民建议公交车取代小公共